笔趣阁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130.130

130.130


  AD4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130章:130

  面对皇帝的问题,谭盛礼不知从哪儿说起,上辈子他已读遍万卷书,还做过会试主考官,本比在场的考生更具优势,以他的学识本就占了便宜,怎么好意思占尽所有便宜?假如他全力以赴高中且摘得状元,让那位为了状元寒窗苦读日学不辍的读书人做何感想,他的参与已经挤掉了一个人,不该再得寸进尺,不答最后三道题是他心里还存有廉耻心罢。

  再者,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属于他的数百年已经过去了,而年轻人的数百年才刚刚开始,不该因为他而阻碍其他人该得到的名次。

  状元非他所想。

  这些话不便在金銮殿说,他低下头,神色小心翼翼。

  殿里寂静非常,大臣们也在等谭盛礼的回答,可是谭盛礼就说了几个字,“于学生而言两题足矣。”

  要不是谭盛礼容色真至诚恳,他们会以为他目中无人,以留三道题不做仍然高中的结果来羞辱其他读书人知识浅薄,好比对弈,善弈者让不善者半数棋子最后仍然赢了,旁人不会夸善弈者棋艺精湛,只会讥讽嘲笑不善者的不足,谭盛礼这番话很容易引起歧义。

  多少人都抱着极大的恶意揣度别人哪,可此时看着那身素雅的长衫,温和儒雅的面庞,无人将其往坏处想,他们也算了解谭家的情况,帝师在时风光无限,帝师去世,谭家迅速没落,落魄到长女被休,幼子坐监的下场,要不是走投无路,谭家这位老爷怎么会等到近不惑之年才下场参加科举....至于只答前两道题...大臣们能想到的就是谭盛礼谦让其他人,科举改革增添明算考试,天下读书人叫苦不迭,没少抱怨试题难不会做。

  据说谭盛礼能默古籍,通晓古今,以他高风亮节的性子,未尝不会有谦让的心思?

  与其夹有私心遥遥领先,不如退几步赢得堂堂正正,这是正直的人都会有的想法,而世上又有谁比谭盛礼更正直呢?

  早已面露倦态的工部尚书再次开口为谭盛礼说话,提议钦点谭盛礼为新科状元,他的声音浑厚如钟,尽管口齿不甚清晰,但不妨碍谭振兴听懂了,连连点头,要不是担心冲撞了皇帝,早扯着嗓门大声表达自己观点了,状元和榜眼都是他们父子的,他做榜眼天经地义,不值得小题大做。

  输给别人他或许不服气,输给谭盛礼他心服口服,恨不得催皇帝爽快点,别磨磨唧唧的,要知道从清晨出门到现在他还饿着肚子呢,再站下去,他怕自己饿晕过去,那就真正犯了忌讳了。

  他撅了撅嘴,有很多话要说的样子。

  皇帝注意到他表情,问他,“是否有话想说?”

  谭盛礼弯腰作揖,“明算这门我侥幸多答对了一题,但从策论文章来看,我比父亲远远不足。”尽管策论和明算比重相同,但论两门成绩谭盛礼更好,谭盛礼的文章震撼,引出的思考令人发省,谭振兴每次读完谭盛礼写的文章都有种不配为人的感觉.....

  他要达到那种效果,除非是骂人.....

  由此可见,还是谭盛礼更厉害,他自叹不如。

  皇帝不动声色重新比对两人文章,说来神奇,谭盛礼的文章他读了三遍,越读越爱不释手,他明明比谭振兴大不了多少,心态更像是老者的心态,因为谭盛礼的文章更能表述到他心坎上,他问谭盛礼,“和儿子同场科举有何感受?”

  战场上无父子,考场又何尝有父子,之前就发生过父子同场科举,儿子高中父亲落榜结果郁郁寡欢而亡的事儿,彼时儿子已入翰林,告假回乡丁忧守孝,他唏嘘了两句,如今凝视着谭盛礼平易近人的眉眼,他又想起那件事来。

  “既觉得羞辱,又倍感荣幸。”

  &nbsp-->>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https://www.uuubqg.cc/135_135022/722683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