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芯 > 第十一章 家书万金

第十一章 家书万金


  叶启南神神秘秘从口袋掏出一封信件,从邮戳看赫然来自遥远的贵黔省。

  “飞哥来信了?”

  周建国顿时高兴起来,急忙开口道。

  “回答正确!

  他将信寄到了我家,然后我妈再转寄过来,一来一回耗费了不少时间。

  想当年,我们三个都将写信认为是父辈老古董才做的事情,咱们全新一代将来有事只要打电话就行。没想到,最终我们也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身在沪江,这个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尤其是军区大院之内,打电话只是举手之劳。可一旦远离熟悉的环境,来到皖南山区,乃至祖国边疆贵黔省,那么电话就是稀罕物,写信就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周建国算是体会到古人接到家书时的兴奋之情,渺无音讯的三人组老大沈荣飞终于传来了最新近况。

  两人迫不及待拆开信封,然后一同阅读起来。

  “大头,见信如面。

  若你有机会见到呆子的话,替我向其问好。

  因为不知道你毕业最终分配到了哪里,所以信就直接寄到大院再麻烦你家人帮忙转交。

  在从沪江搭乘火车前往贵黔省的路上,我曾扪心自问,会不会后悔做出支援内地的选择。

  说句实话,上车离开沪江之前还真挺舍不得,心里有些悔意。

  但伴随车轮不断滚动,沿途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尤其内地省份落后的真实景象呈现在眼前,让我明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意义。

  也就是在那一刻起,我没有了任何悔意,也拥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身为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来到祖国边疆支援内地建设,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一种责无旁贷的义务。

  中国光有一个沪江市不够,而需要几十乃至上百个‘沪江’,才能在本世纪末真正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建设新‘沪江’,正是需要我们这些在沪江土生土长的种子,前往广袤的内地去生根发芽,共同成长肩并肩组成战无不胜的共和国之林。

  希望到那个时候,快到退休年纪的我们,尽管头发斑白但却依旧可以挺直腰杆,大声对外说出:当我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

  能在三人组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带头大哥,沈荣飞的来信开头足以证明了其优秀所在。

  慷慨激昂的表态,看了之后让人热血喷张。

  “说实话,在飞哥面前,我真是自惭形秽,像个小人做派。

  如果早两个月读到这封信,说不定我就不来皖南,直接打包奔赴祖国边疆地区,追随飞哥的脚步而去。

  他身上总有一种理想主义的光芒在闪耀。”

  揉了揉太阳穴位置,叶启南声音有些低沉地感慨。

  “实际上你到皖南小三线已经是加入了支援内地建设大军行列,只不过我们距离沪江稍近一些,但为人民服务不分职业贵贱,也不分地域远近。

  飞哥是值得我们敬佩学习的榜样,可我们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只要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工作,一样是在为中国的崛起在奋斗。

  也许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回首往事,结果发现都是殊途同归,谁都没有落后。”

  提早几年工作,周建国的心态明显稳定许多,为了不打击发小的积极性,他变着法子劝解对方。

  “有时觉得自己挺幸运,能认识你们两个优秀的人物。有时候又觉得自己挺倒霉,夹在你们两个人中间总感觉低人一头。

  唉,用我妈的话说,这都是命!”

  周建国三言两语的安慰起了一定效果,但最主要还是叶启南自我调节能力够强,不然他的自信心早就被身边两个“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磨平了。

  言罢,两人翻了一页,继续沿着来信内容往下读。

  “抵达贵黔省会后在厂里安排下将母亲和弟妹在旅店安顿好,我就爬上了开往工地报到的敞篷卡车。

  车行不到十分钟,荒山野岭就已经出现在我眼前。若是在沪江的话怕是车程刚从军区大院门口抵达我的大学母校,但在这里却是空无一人,省会城市的规模和繁华只是幻想,颇有万径人踪灭的画面。

  一大片芦苇,坑坑洼洼的山沟,外加数排茅草工棚,这就是我们奔赴数千公里的目的地!

  跟在沪江市出发前,带队领导口中所描绘的明亮厂房和整洁宿舍正等待着我们到来的画面有着天上地下对比。我们这一批人当场就有人接受不了现实大哭起来,说上当受骗了,后悔来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依我看,这并不是欺骗,只是提前将未来的画面告诉我们而已,我坚信明亮厂房和整洁宿舍都将在我们勤劳的双手之中诞生。

  我们是拓荒者,并不是享成者。

  于是我主动站出来,召集党员同志组成了临时支部,下定决心将大家组织起来,克服困难思想主动出击,不能丢了我们沪江人的脸。

  当《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起,哭泣声不再,我们一行人也真正开启了扎根支内之旅。”

  信中寥寥几笔,勾勒出这群从沪江大城市奔赴祖国边疆支援的有志青年所面临困境和积极心态。

  “将支部建立在基层,活学活用,飞哥果然不愧是我们三人之中最早入党的积极分子。

  若是我,估计会加入哭泣的那一群人之中吧。”

  想到自己来到皖南山区入住的是砖瓦民房,而沈荣飞却只能面对茅草工棚,叶启南顿时觉得自己幸福了百倍。

  “在校时他就是优秀学生干部,这样的事情对飞哥来说只是一个小插曲。我就说嘛,以他的能力,在哪里都能够发光发热。”

  脑海中想象着沈荣飞在一群哭泣人群之中,主动站出来将众人组织起来结成一条绳的画面,周建国脸上不由绽放出笑容。

  信的内容已经深深吸引力两人注意力,他们迫切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在工地上,所有人都化身为基建科的一员,建好了厂再考虑分工。不管你之前是拿笔、扛枪还是掌勺的,都自觉手握铁锹钢钎,投身于这场建设大会战之中。

  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建设者共同奋战在同一片土地上,充分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集中力量搞大会战。修路、架桥、通水、拉电、盖房……大家过上了与天地斗、与风雨争的集体主义生活。

  我们这群来自沪江的同志们组建了青年突击队,分为两班倒连续作业,将工地上的优秀流动红旗一直保持在队伍之中飘扬,向其他人证明了沪江大城市青年敢为人先的精神。

  馒头白粥配咸菜,茅草工棚当宿舍,三天两头不洗澡,蛇虫出没常作伴。

  苦是真的苦,有人说提前将一辈子的苦都吃了。但人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丝毫没有任何退怯,敢叫日月换新天。

  一眼望不到头的芦苇荡被填平化身为拔地而起的明亮厂房,荒芜人烟的山岭被炸开填埋后破土而出整洁的宿舍。

  我们就是手拿神笔的马良,也是从不相信有救世主只能依靠自己力量改变一切的拓荒者,在荒山野岭之中亲自书写出不可思议的白手起家画卷。

  我想,若是大头你和呆子能亲身置地与此,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慨。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伟大魔力,足以体现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数百文字,生动形象再现了沈荣飞参与大三线建设的全过程。跟小三线相比,他们的组成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服从国家分配从全国各地奔赴支援。

  从其描述上看,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贵黔省会郊区凭空诞生出一座新工厂,三线建设将沿海的工业火种播撒在了祖国内地边疆。

  “当初我们皖南小三线建设时也苦,但跟飞哥他们相比,我们还是要好上不少,因为每两天可以洗上一次热水澡。”

  周建国来皖南山区时间比较早,所以也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过程,见证了当地军工厂拔地而起的经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向你以及飞哥,真诚地表示敬意,你们都太不容易了。”

  现在皖南小三线配套基本完善,不用重蹈白手起家,因此叶启南坐享了现成之福。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我们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奋斗,既是收获者也是播种者,为下一代过上更好日子和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打拼。”

  有了儿子后,周建国的奋斗目标可大可小,上至国家繁荣下至孩子富足,可谓是达成有机统一。

  信写到此处,已经接近了尾声。跟随沈荣飞的描述,发小两人像是来到贵黔边疆亲身体验了一回建设之旅。

  “现在我已经进入明亮的车间成为一名技术工人,虽然编制上是‘国家干部’,但工人身份让我更加自豪。

  崭新的岗位,未知的领域,都让我重新找回了在课堂时学习的渴望,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斗志。

  厂里已经开始修建家属宿舍,预计下次写信给你们时我们全家就能搬进新房子居住,再也不用亲人分散和借房子了。

  最后,我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一辈子扎根在贵黔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号召,实现自我的人生钢铁炼成之路。

  盼来信,勿念!”

  仅有三页纸的一封信终于念完,但周建国和叶启南两人却长时间回味其中不愿离开。

  当前知识分子不受重视,被认为是累赘和包袱也不受欢迎。像他们这样的大中专毕业生一工作就是“国家干部”身份,但在“工人往上当管理,干部下放当工人”的思想指引下,直接被分配到车间当底层工人干活。

  沈荣飞就经历了这一切,不过他并没有怨言,反倒在岗位之中找到了乐趣。

  “咱们这些厂,一是干部多,二是工人多,唯一少的就是技术人员。像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的人,走技术路线的话应该能很快找到立足点。

  我相信飞哥应该会很快脱颖而出,他的专业是机械工程,能在任何一个工厂胜任。”

  在八零一一厂,周建国走的就是技术路线。他不是车间干部,也不是车工钳工,却隐约享受特殊地位,就因为能解决许多技术难题。

  上一次东方红卫星所需集成电路板生产时遭遇拦路虎,大家束手无策之际,就是周建国利用大学课堂知识灵活应用得以解决,因此在全厂都享有声誉。

  “现在臭老九天天挨批,但遇到难题时又不得不让臭老九出马解决。你说这是不是前后矛盾嘛?

  合着老子多读了几年书,啥都没干就成了戴罪之人了?反正谁敢惹我,我可是坚决要打回去,免得以为好欺负。

  我也相信飞哥迟早能闯出来,他比咱俩都要看得长远。

  晚上我就给他写回信去,说说这边的情况。估计他知道我到了皖南,能和你在一起工作怕是得羡慕死,期待咱们三人组有共同携手的一天。”

  就这样,天南地北的军区三人组终于通过飞鸽传书联络起来,大家彼此相互惦记,又一起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迎接新的挑战。

  斗转星移之间,春夏秋冬接连变换了三轮,皖南小三线基础建设完成。在皖南山区范围13个县(市)境内建起81个企事业单位,其中有55家工厂,26家配套企事业单位,职工人数接近5万以及随迁家属1万余人,成为沪江市名副其实的后方基地以及管理飞地。

  而周逸也从只会蹒跚爬行的婴儿,长成了可以独自行走的三岁小孩。


  (https://www.uuubqg.cc/136_136285/6942235.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