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芯 > 第九十三章 捷报连连

第九十三章 捷报连连


  叶启南的出现,对周逸来说不过是一个小插曲。

  虽然他在饭桌上全程陪着微笑充当电灯泡角色,但总也无法将眼前西装革履恨不得在所有人面前摆现自己有钱的小干爹,跟那个印象之中兢兢业业穿着普通工作服的叶启南重合。

  报纸广播上经常呼吁大家要转变观念,也许这就是转变后的代价吧。

  当许多人还随大流依惯性躲在国有大家庭的舒适区时,有一些嗅觉灵敏的人早已逐浪潮头,不管他们初衷如何但总顺应了历史大潮的发展,冒险跟收获成正比。

  周逸像是在迷雾之中抓住了一团乱线头,却总是找不到破解的方法,毕竟他的社会阅历还太过简单。

  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终于开始了,全国分为五大赛区,沪江市成为华东赛区决赛的举办地。

  市少年宫由于拥有现成的大机房,理所当然成为了比赛场地。

  比赛分为笔试、机试和作品三大阶段,笔试是第一关理论题,机试是上机操作展现功底,这两大阶段都过关后才会进入最终环节即自选编程作品竞赛。

  全国8000多名青少年报名参加了这次为期半个月的大赛,笔试就淘汰掉一半的人,然后机试又淘汰掉剩余的90%,最后只有500人有机会现场提交自己设计的程序作品参加最终评选。

  对周逸来说,相当于主场作战,笔试和机试都只是形式罢了,一点难度都没有。

  在作品展示环节中,他编程的集成电路设计小程序,犹如水银泻地般一气呵成展现在评委面前。

  身为全国闻名的电脑神童,周逸可谓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有人都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幸好他就是一个好面子又不服输的人,更高的期望给以了更高的动力,不断驱动着其挑战自己的潜能。

  若是在为国争光和不想丢了面子间选择一个理由的话,他更在乎面子问题。

  这次集成电路设计小程序,算是厚积薄发和灵光乍现的结合体。如果没有长时间在八零一一厂车间的实习经历,看到工人们要重复手工画图的繁琐步骤,周逸不会灵光一动想起用电脑替代的念头。

  经过评委会对选送而来的500件作品集体评议,最终有53件作品脱颖而出瓜分了初中组和高中组的各大奖项。

  其中沪江市成绩非常耀眼,初中组和高中组都各自拿到了一个一等奖,并在其他二三四等奖都屡有斩获。

  周逸的集成电路设计小程序,毫不意外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青睐,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编程语言风格简单精炼又自成一派,显示出强大的计算机功底。

  上了高一的他,理所当然拿到了高中组的一等奖。

  得知这个消息,周逸终于如释重负,那么多默默付出的汗水终于有了收获。

  要知道他可是在沪江大小校园传业授道计算机的先行者,若是这次大赛栽了跟头,那么对整个电脑普及事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当然这只是他的个人想法罢了。

  幸好,一等奖巩固了周逸的江湖地位,也保住了他的颜面。

  另外还有好消息就是一等奖的奖金为200元,对在校学生而言又是一大笔巨款收入。

  不过这次大赛风头盖过周逸的却是另一位沪江少年,他就是获得初中组一等奖的梁见章,凭借“中华诗词写作系统”以电脑会写格律诗题材获奖。

  相比知名人物蝉联桂冠,人们更喜欢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一飞冲天的故事。

  在大家心中,周逸获得一等奖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他可是电脑神童。什么时候周逸没有得奖,那才是大新闻。

  而现在冒出来的这个梁见章,以前默默无闻却一朝成名,具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实际上梁见章比周逸还大一岁,但由于山里孩子读书年龄早,像他这样的城市少年按部就班上学现在正读初三。

  14岁的周逸拿了高中组的一等奖,反倒15岁的梁见章拿的却是初中组的一等奖。

  一时之间,“大头神童”梁见章成为继“电脑神童”周逸后,又一位在沪江市家喻户晓的天才少年。

  在看了梁见章的“中华诗词写作系统”后,周逸不禁感叹果然是英雄所见略同。

  这套“中华诗词写作系统”,将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的知名五言、七言格律诗,全部将诗句打散以名词为单位录入数据库,然后再依照一定的规律随机组合起来。

  如此思路跟周逸的集成电路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不过在技术难度上,集成电路的物理规律设计编码要比语言的简单重组要更难书写得多。

  得了奖,自然得去领奖,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编程大赛颁奖仪式为扩大影响力,组委会决定移师人民大会堂举办,所以周逸这些获奖的学生都得前往首都一趟。

  这可是又一大奖励,要知道以地理距离计算,周逸离家最远就是来到了沪江市。现在可以去千里之外的首都,还能进入人民大会堂领奖,对他来说这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荣誉体验。

  华师大教授王基庆受托带队,他作为沪江计算机行业带头人实至名归,领着6名获奖的中学生们一起坐上卧铺前往首都。

  53名获奖者,沪江市占据其中6个席位,比首都的5席还多,尤其还拿了两个一等奖,这充分说明了当地电脑普及推广的优秀成果。

  虽然“大头神童”梁见章近期风头正盛,但在这个领奖小团体之中,依旧还是周逸为中心。

  要知道周逸可是大家心中的电脑先行者,而且小周老师的讲座他们可都听过,再加上王基庆老师一直将其视为小助手看待。

  一群年轻人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围坐在火车上聆听老师王基庆讲述在伊利诺大学访问深造时的经历,所有人都对美利坚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既然美国那么好,为何您还要选择回国呢?”

  谈及在伊利诺大学时的生活,王基庆觉得那里就是知识的海洋,十分合适他这样的学者去深造。

  问出这个问题的少年,给了周逸很深印象。

  他叫沈南诚,是6位获奖者之中年纪最大的学生,现在沪江二中高三就读,比周逸要足足大了三岁。

  高考无疑能改变中国人一生的命运,这一点周逸从小三线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就足以理解,曾经的山区小学班主任郑翠翠现在已经成为沪江电视台知名的新闻主持人。

  因此,在计算机培训班中高三学生数量极少,他们都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业之上,就为了准备高考冲刺。

  沈南诚这样的高三学生,本届比赛获得了四等奖,可能跟他无法将全部精力放在编程之中有关系,但依旧在同龄人来说实属优秀。

  “美国是很好,但却不是我们的家,也许你们年轻人更容易适应那边的环境。

  小学课本不是有一篇课文叫做小马过河,将来你们有机会实地探访的话,也许会明白我今天的话。

  何况当年我外派可是签了归国合约,不回来的话一是沦为黑户,二是堵死了其他才俊的出国深造之路。

  国外汉堡吃得再多,也不如国内半碗米饭香。”

  走出课堂后,王基庆更多将这群孩子当成朋友晚辈来交流。

  他还有一句话在心里没有说出口,就是如果像你们这样优秀的人才都留学不回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

  终于来到首都,周逸发现在城市建设上这里跟沪江市不相上下,但两者也有显著差别。那就是沪江市的建筑更洋气,而首都的建筑则更传统,保留了许多中华历史文化风貌。

  颁奖在大会堂举办,周逸体验了一把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旅,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教育部部长亲自出席颁奖,反映出这届计算机编程大赛的影响力,毕竟“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可是由中央发起国人皆知。

  “小伙子,我知道你——名字叫周逸!可不能骄傲,今后要继续努力!”

  部长将奖状和奖金递到周逸手中,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

  成为名人就有一点好,就是能在领导面前混个脸熟。

  咔嚓一声,记者将周逸领奖的照片摄下,见证了这位从大山走出的少年拿到自己第一个全国大奖。

  “周逸,你是不是准备参加接下来的全国数学竞赛?”

  在领奖归来的火车上,沈南诚主动问道。

  “嗯,重在参与,试一试难度如何。你也报名参加了?”

  说实话,跟计算机大赛相比,这次全国高中数学竞赛才是真刀真枪的比拼,国内有超过百万名高中生参与,能走到最后的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等生,周逸对此非常看重。

  “志在必得!

  让我们下个赛场再见。”

  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奖,就将获得免试进入大学的机会,这对沈南诚来说非常重要。

  一向来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在沪江市算小有名气,其一早就规划好自己的升学路线,也才敢于将业余时间投入到计算机编程之中。

  由此可见,沈南诚是一个早熟的少年,懂得规划人生方向。

  全国比赛拿了一等奖,当然要着力宣扬一番,于是复旦附中教学楼上挂上了“热烈祝贺我校高一学生周逸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喜获一等奖!”

  接下来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如期而至,题目难度也逐年提升,许多学生都知道这是一块足以进入大学的敲门砖,因此竞争越发激烈。

  在复旦附中校方看来,这一届竞赛的话主要是给周逸练手,将夺冠的目标定在了明年,毕竟他刚进入高一。

  不过依据平时练习来看,推算周逸的实力保底能拿个奖回来,一等奖的话是不敢想象。

  一开始事实也证明了这点,在沪江市级竞赛中,周逸发挥一般只拿到了二等奖,在全市排名第17位,不过足以有资格进入全国总决赛。

  要知道全国一等奖只有8个名额,在沪江市排名17位的周逸,在所有500名进入决赛的各省代表中处于中游位置,冲冠确实看上去有些强人所难。反倒是沈南诚拿了市级一等奖,是大家看好的种子选手。

  只能说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在总决赛中周逸幸运地发现有3道大题题型是自己曾经设想过的出题思路,导致他状态良好百分之百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实力。

  最终在8个一等奖之列,周逸将自己的名字挤了进去,为沪江市拿到了唯一的一等奖。

  “哎呀,又见面了,想不到周逸你的数学也如此厉害,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好好学习,继续努力。”

  教育部部长再次出席了颁奖典礼,并拉着周逸的手又说了一番鼓励的话。

  消息传回复旦附中,校长姜洪生赶紧让人在校门口放了长长的鞭炮,并且在教学楼挂上了大大的横幅——“热烈祝贺我校高一学生周逸在全国第四届高中数学竞赛中喜获一等奖!”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这句话用在周逸身上非常合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复旦附中教学楼上又出现了新的两条横幅。

  “热烈祝贺我校高一学生周逸在第一届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中喜获一等奖!”

  “热烈祝贺我校高一学生周逸在第一届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中喜获三等奖!”

  就连教育部部长发现自己再遇到周逸的话,都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不一样的鼓励话语了。

  短短半年时间,这个沪江出来的神童就将国内竞赛奖项横扫了一遍。

  “唉,要是化学竞赛推迟半年举办就好了,复习时间足够的话,四个‘一’横幅就要好看多了。”

  周逸看着教学楼上的横幅,心里不免嘀咕,三个“一”搭配上一个“三”,真是让有强迫症的他看得不爽。

  与此同时,周逸心中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完成了约定终于可以一身轻松地去上大学了。

  少年班,我来了!


  (https://www.uuubqg.cc/136_136285/7149856.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