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星光年 > 第十五节 一战的遗产 下

第十五节 一战的遗产 下


  1017年隋太宗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丞相郭燕因为反战而被罢相,其后又有户部相卿左遇道、参知政事邱励等高级阁僚因为反战而被罢免,老皇帝的倒行逆施让敢言的正直之士远离朝堂,与此同时隋太宗任命了一系列像丞相冉敏这样的“听话”臣子,朝廷渐渐成了一言堂,而这股风气也影响了前方的将领,远征军元帅周平就被吓破了胆从此不敢越雷池一步。

  隋太宗为何一反常态独断专行,后世学者在研究了起居档后找到了答案。

  老年的太宗一直忌惮辽王耶律承麟,又不时幻象承麟就是自己的儿子,但是更多的是惧怕,他害怕后世天子无法抵抗耶律承麟的侵略,随着辽王耶律承麟的不断作大自己的不断老去,隋太宗的恐惧与日俱增,于是就有了痛揍太子的事情,后来辽王称帝,隋太宗抛弃了最后一丝幻想终于看清了耶律承麟的野心

  “即使我不打他他也会来打我,等我死了他肯定会来”

  于是隋太宗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灭掉耶律承麟

  “即使70万大军拼光了,只要能杀死他就行了”

  可是辽国君臣识破了隋太宗的战略意图,一心等他死。在这场生死竞赛中,隋太宗渐渐感到体力不支,直到1019年7月隋太宗已病卧不起,他知道自己败了,败给了老天爷,于是他只希望能够多杀一些敌军精锐,可是周平连这个要求都没做到,所以只能退兵,这时他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黄继、杨缃这两个年轻人身上

  他本来想撤掉周平直接任命杨缃为元帅,可是考虑到临阵换将的风险没有这么做,在他的最后一道旨意中黄继、杨缃都被封为元帅,可是这样的任命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黄、杨二人由谁为主,这就埋下了隐患。

  此后,隋辽达成和议,杨缃留下处理退军后的事,黄继觉得自己也有这样的资格,野心勃勃从社会底层浴血奋战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地位,黄继很看不起燕王杨缃,再加上黄继赖以生存的乌府军被安排到撤退的最后序列,黄继认为杨缃是故意削弱他的实力,于是抢先撤离,隋军后撤的次序顿时被打乱,杨缃只得带领疲惫的龙骑军压阵,可是龙骑兵的军力有限没有足够的力量组织平民后撤,辽帝国为恢复国力又强行掳掠中华移民,两军互不想让,在一战结束后又爆发了隋军与辽军争夺百姓的战争

  隋军以寡敌众每每处于下风,但是隋军将士还是尽可能多的撤出了中华百姓,为此许多将士浴血沙场成为战后英魂,例如玄武军正将杨延辉为掩护百姓撤退孤军抗敌一个月,最后耗尽给养冻饿而死,辽军感慨其忠勇准备厚葬立碑

  杨缃认为杨将军的英魂绝不能留在异域,于是派遣一支龙骑突袭辽军大营寻回了杨将军的尸首,这支龙骑军有一个清秀的少年骑兵叫狄青,刚满12岁,狄青虽然年幼却练成了精准箭法,在突袭行动中立下大功,杨缃破格任命他为都卫(从四品),在隋帝国的历史上只有魏国公王彦章12岁做到了都卫,于是狄青赢得了“小铁枪”的诨号。当时杨缃的长子杨廉已送回北平燕王府,杨缃甚是喜爱狄青就认狄青为义子。

  随着杨延辉的牺牲,天波杨家7将已去其4,剩下老五杨延德、老六杨延昭、老七杨延嗣,这三人供职于武成军、虎卫军、玄武军,因为所在部队没有参加一战而幸免。战后这兄弟三人纷纷要求调往西部边疆作战,隋帝本有爱护之意,杨延昭上书说“天波府自有后人,老令公没有怕死的儿子”,杨延昭说的后人除了众多的子侄还特指他的儿子杨宗保,当时杨宗保刚刚考中武科进入龙翼军服役。

  隋帝深受感动,同意了杨家三兄弟的请求,不久三兄弟随同新编练的龙骑军踏上了驻守边疆的道路。

  大隋在一战中损失了近20万精锐,其中玄武军折损近8万,青龙军的减员也超过了5万,为了维持两镇的防务,隋帝从武成军、南海军紧急抽调部队补充到两镇,接着就是大规模征兵。当时大隋在册人口超过8000万,虽然战争损失了近300万人口(主要是移民、割去孔雀河以西土地和喀喇汗国的土地造成的人口流失),但是这些损失还不足以伤筋动骨。

  除了人口的损失,还有财产的损失,由于辽帝为了平衡国内势力而紧急结束了战争并放弃了索要赔款(对付长子耶律隆象),所以隋帝国的财产损失主要是军费和战后补偿军烈属的开支。作为惩罚,提辖以上军官都没有得到奖赏,作为最高指挥官,主帅周平失去了一切职务回家养老去了。

  当然还是有人在战后得到了升迁和追认,护送隋帝回国的曹国坤被任命为太尉,在贺哲城击退辽帝的王寿被任命为玄武军节度使,一同守城的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主持和议的燕王杨缃被任命为大元帅,萧国贵被任命为龙骑军节度使,取得鲁兰大捷的黄继被任命为元帅并兼任乌府军节度使。在里海战死的纪万宁被追封为元帅,独守孤城的杨延定被追任为节度使、杨延光、杨延辉兄弟被追任为大将,但是同样战死的原玄武军节度使王贞仅仅得到了烈士待遇。

  隋帝一系列封赏追任告慰了死难将士的英魂,也获得了军队的支持,国家局面很快平稳了下来,但是战争造成的财产损失还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于是参知政事范仲淹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措施。

  除了恢复与大辽的贸易关系,还有就是大造舆论,把老百姓的注意力转移到前方战士的忠勇上来,天波府四将血染黄沙的故事被编成话本在茶馆酒肆广为传诵。

  但是战争毕竟是败了,范仲淹能忽悠老百姓但是他无法恢复盟国的信任,沫北、海东、高丽、日本,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虽然他们不敢问大隋要军费,但是毕竟心存怨恨,隋帝登基四国的贺礼一个比一个寒酸。

  为了维持对这些国家的影响,范仲淹建议降低这些国家的贸易关税,这样大隋不动声色的补偿了四国的损失,也保住了大隋的脸面。

  但是范仲淹的新政却得罪了太子杨维。杨维一心复仇,坚决不同意恢复同辽国的贸易,他认为与辽国的贸易只会增长辽国的实力而对本国毫无好处。对于降低关税杨维也反对,他认为“四国皆同臣属,为臣的为国君牺牲是应该的,天朝没有理由补偿四国,何况国仇未报,这时正需要军费,减少关税就是卖国”

  虽然太子的提议未获通过,但是太子对范仲淹的看法已然定型,“他就是个国贼”,这预示着范仲淹暗淡的政治前途。此外,太子对黄继也有不好的看法,战后撤兵时黄继抗命父皇竟然不追究,还有,黄继攻取鲁兰后并没有回援贺哲,而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抢掠罗斯,结果造成东罗马帝国从中东撤兵反倒帮了耶律隆象一个大忙,而战争的失败正是由于耶律隆象的作大,如果黄继依令行事,东罗马帝国必然与隆象死磕,那时胜负之属就不一定了,再者,据说黄继少年时与辽帝耶律承麟为友,还教会了耶律承麟箭法,黄继此人不能不防,“黄继也是国贼”。

  太子的这些看法隋帝不是不知道,但是太子有监国之功,如果不是太子那三个月的监国,天下还不定会乱成什么样子,再说隋帝也对黄继不满,只是如今正当用人之际,姑且留着他罢了。

  但是,范仲淹的新政也有不圆满处,那就是老百姓的负担过重,为了安抚那30多万死伤军人的家属,朝廷花费了2800万两白银,在关税减少的情况下这笔费用就加在了商户和种田百姓的身上,再加上降低关税造成了大批粮食被出口套利,结果粮价飞涨百姓食不果腹。

  这个弊端很快显现了出来,1023年大同29年,也就是大隋与大辽恢复邦交贸易的这一年,税赋最重的吴州发生农民暴动,常州、无锡、苏州先后被暴动的农民占领,虽然暴动很快被平定,但是太子因此发难弹劾范仲淹祸国乱政,隋帝也想找一个替罪羊,于是范仲淹被贬到赣州吉安府做府衙学政(从5品相当于市教育局局长)。

  1024年大同30年6月吉安举行秀士考试,一个叫欧阳修的少年以第一名中榜,范仲淹很喜欢他的文章,认为“这是一块待雕璞玉”,看到欧阳修年少孤苦就常常接济他,欧阳修也非常感激范仲淹的关怀,于是拜范仲淹为师常常向范仲淹请教文章,从此两人亦师亦友日子也还算怯意。

  这年九月在汴京的福庆侯府诞下了一位新的皇室成员,小婴儿只有4斤重哭声几乎听不到,这毕竟是福庆侯杨绪的第一个儿子,所以满月那天福庆侯还是大事操办起来。本来以福庆侯的脸面是请不到多少宾客的,但是孩子的舅舅周兰(大元帅周平的儿子)是一个万金油,交友广泛,所以还是来了不少的宾客,连久未露面的元帅周平都参加满月之囍,福庆侯请大元帅赐名,周平看那孩子瘦瘦弱弱只怕养不长,为图吉利起名叫做“康”。

  ;


  (https://www.uuubqg.cc/22_22097/122274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