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侯爷贵性 > 第二百七十二章 白粥咸菜

第二百七十二章 白粥咸菜


  “所以,挨打是因为你与官家顶嘴了?”

  为免“乐琅”内疚,柴珏将官家以杖责“他”来要挟自己屈服的事情省去,只说了个大概。

  乐琳一脸无奈地问,拧起眉头,叹道:“不过就是罚禄三年,你且让官家罚去,也没多少,我家耗得起的,何苦……”

  她下意识朝他的伤处看。

  触目惊心。

  一时,更不禁对官家生了怨怼。

  即便是教儿子,也不是用这么个方法吧?

  这是往死里打的呀!

  他是把柴珏当作乱臣贼子么?

  “也不是钱多钱少的事情,”柴珏说着,忽而又激动了起来:“不,根本就不是钱的问题!我本就知错了,是他不相信……我,我气不过罢了。”

  “唔……”

  乐琳能理解他的委屈。

  她垂下眼睫,轻轻叹了口气。

  可是,这反抗的代价也实在太重了。

  “我真不懂……”柴珏还在愤愤不平地叨念:“我并非不讲道理的人,我也懂得分辨是非对错的,为何他不能好好与我说道理,动辄冷嘲热讽,动辄要挟威逼,我是他儿子呀,又不是他的仇寇……”

  乐琳眸光幽亮,怜惜地注视着柴珏。

  “世上有一种父母……”

  她说得极慢,一边还在思虑,到底要不要把这话说出来?

  终究,还是说了:“虽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然而,在这世上有一种父母,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有之物,他们是子女的天,是子女的神,是无上的权威……”

  “……”

  话,说中柴珏的心事。他毛微微蹙着,眼神愈渐深沉,似是幽潭一般。

  “子女出于自身思考而做出的选择,但凡与他们预设的有偏差,即是背叛,是不知好歹,是对他们威严的莫大挑衅……”

  说着,乐琳拭干眼角的泪,忍不住轻轻拍了拍柴珏的肩膀,劝道:“所以,何必非要纠结是谁的错呢……你若是遇上个开明的父亲,未必就不是贤孙孝子;你父王遇着个肯顺从屈服的儿子,指不定也乐得当个慈父。”

  “唉——”

  柴珏长叹一口气。

  谁说不是呢。

  他想要一个能好好与自己讲道理的父亲,父王又何尝不想要一个百依百顺的儿子?

  如此说来,其实互有亏欠。

  心中,一下子轻松了。

  乐琳还在说——

  “却还有一种父母,正好是相反的。”

  她忍不住联想得更多……

  “嗯?”

  “这种父母觉得把孩子生下来,即是仁至义尽,之后,便可以撒手不管……极其偶尔的关心,都可算是莫大的恩惠。”

  “有这样的父母?”

  “是有的。”

  乐琳紧紧闭上双眸,指甲陷入柔软的掌心。

  片刻,方又道:“子女天生都是爱其父母的,然而,却不是所有父母都爱子女。”

  “……”

  柴珏低头伏在靠枕上,无奈,更无法反驳。

  “世间,有无数的冷漠的人,自私的人,有阴暗的人,愚昧、贪婪之人,歹毒之人,仗势欺人的人……他们,是不会因为成为了父母就突然变好了的。”

  “是呢。”

  “想开了吧?”

  “嗯,想开了。”

  柴珏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寝室的一角,烟雾盘桓。

  缕缕白烟自薰炉中溢出,轻轻淡淡的拂过。

  安神的广藿香。

  他忽而发觉,至到此刻,才能定下心神来细味。

  “诶,乐琅……”

  柴珏侧过头来,头朝外地趴着,懒懒的说道:“我饿了。“

  “饿了就吃啊。”

  乐琳指着不远处的嵌螺钿圆桌,御膳房送来的午膳原封不动地放着。

  她走上前去,自锡壶里勺起一碗白粥,一边夹入咸青瓜与醋萝卜,一边讶然道:“御膳房竟也有咸菜?”

  “有何奇怪的,御膳房也煮白粥,也配咸菜,太后、官家也有生病的时候,皇孙贵胄也要大小解,吃了不净的东西也是会腹泻的……”

  兴许是饿过头了,柴珏语无伦次地嘟囔着心里话:“我总想不通外头的人在羡慕些什么。”

  “……”

  “甚至,皇宫里的咸菜都还没有宫外的好吃呢。”

  “这倒是真的,”

  乐琳想起八宝茶楼里的珍藏,笑道:“前些时日我腌渍了一坛宝贝,你且稍候,待我命人送过来,正好让你尝尝鲜。”

  “哦?”

  听到有好吃的,柴珏顿时来了精神:“是什么新鲜玩意?”

  “橄榄菜。”

  “橄榄……?”

  “嗯。”

  “南方的那种又苦又涩的果子?”

  “正是。”

  柴珏狐疑道:“怎么可能好吃?”

  “你试试便知道了。”

  ……

  午后。

  文德殿。

  炉火烧得炙热。

  庞籍坐在太师椅上,不紧不慢地喝了一口茶。

  书案后,官家一遍又一遍地,细读着手中的书。

  不。

  与其说是一本书,毋宁说是一叠临时才装订好的稿件。

  目光,时而亮澈得恍如发现了稀世的奇珍,时而……没有来地便黯了下来。

  亦时而,不自抑地闪现如剑一般锐利的光。

  不动声色地,庞籍把这一切都看尽眼里。

  静默。

  良久的静默。

  只听得见官家指尖轻敲书案的声音。

  庞籍闭目不语,似静待鱼儿上钩的姜太公。

  “是刘沆牵的头?”

  官家问。

  鱼线微动。

  庞籍并不急。

  “据怿工说,是文彦博拟的初稿。”

  “哦?”官家轻轻挑眉。

  “约莫是怕叫不动众位尚书吧……若换作是刘沆,毕竟是参知政事,总要买个面子的。”

  “嗯。”

  “不过,”

  庞籍放下手中的杯盏,沉吟片刻,似是在犹豫,终究叹了口气,道:“自从他们二人一共主事《汴京小刊》,私下交往甚多,刘沆有插手此事,亦不足为奇。”

  官家不置可否。

  与《汴京小刊》有关的事宜,皇城司不时有汇报,无需担心会生出任何无法掌控的变数。

  他将稿件翻回至封面,下意识地念读那标题:“崇宁十八年……财务预算计划。”

  构想是极好的。

  计划的内容亦是精妙、细致。

  最重要的,是切实可行。

  “此乃终稿?”

  “非也,官家手上的,乃怿工回忆众人的商议而写之大概。终稿的开篇与纲要,在刘沆、文彦博那处。除开徐遐龄,其余五部尚书各有一份本部详细的则要。”

  “唔……”

  官家蹙眉敛目。

  半晌,才抬眼看向庞籍:“此事,丞相如何看待?”

  ……


  (https://www.uuubqg.cc/35_35556/265880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