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原始之再造文明 > 第四百零七章 “极光作战”

第四百零七章 “极光作战”


  苏联精锐“射击军”给芬军带来的震慑与压力如同闪电一般迅猛,但在芬军感觉到巨大压力的时候却消失了。新增援并轮换来的苏军部队很快遭到了芬军的有力阻击。

  虽然这些新来的苏联红军作战素质起两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顽强且多少有一定战术能力的作战作风使得芬军在德军技术兵器支持下也要在防御承受相当于对手至少一半左右的伤亡损失,但这已经是动员到二十多个师又获得十个德国师加强的芬德联军来说还算勉强可以应付。

  这样回归正常的作战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在短短三天之后,苏军凌厉的攻势迅速在整个苏芬战场战线重新展开了。

  北方的空勤条件并不算太好,但不超过一吨重的波2之类飞机在山区开辟百米左右范围的临时野战机场却问题并不大。尤其是燃料和其他方面的消耗也仅仅为其他战斗机不到十分之一的时候。在这种情况,即便是集结两千架左右规模的此类飞机,也在很大程度做到了相当程度的隐蔽性。一架波尔在配备专门体重较轻的女性驾驶员的情况下至少可以携带两名没有携带武装的士兵和满负荷的油料执行任务而且这种飞机的油料训练消耗明显不大。对于苏军来说,显然是在整个战线秘密调动兵力的一种最有效选择。尤其是这种能够在五十年代初的朝鲜战场都能有效执行进攻袭扰作战的飞机不太容易被敌方航空侦查和雷达轻易发现的情况下。

  几天的时间内两千架部署在野战机场内的波2飞机虽然平均每天只能运送四千人左右的精锐航空力量,几天时间内也只能完成的一万两千人左右的运输部署,但这些人员基本是从射击军前一轮的作战挑选出来的表现突出的作战营或作战班组,当与大量的一般部队配合作战,主要从事侦查、确定目标后的突击、狙击、测距等方面的任务的时候,带来的加成也远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

  五十个师左右的苏联红军再次展开了如同一次苏芬战争规模一般暴风骤雨般的作战行动。有了大量射击军精锐的加成之后,往往面对不弱的对手和复杂条件下的进攻作战都能获得与守方类似的损失,这还是苏军对作战时间和进攻强度明显有很大程度要求的情况下。

  短短不过半个月左右的高强度进攻作战,投入攻击作战的七十万苏军作战部队承受了伤亡损失三十二万、其战死近十万的代价。这样的进攻强度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还是芬兰军队面前可以承受的,可是当芬兰军队再次遭受三十万左右的伤亡损失,其因为对手较强的突破能力四分之三左右是死亡、被俘、重伤等不可恢复损失的时候。加之前的南部攻势还有两年前的苏芬战争,在并不算太长的两年多时间内芬兰军队遭受了四五十万左右伤亡损失、其战死和被俘超过二十万人。对于四百万人口左右的国家来说,相当于德军在一两年内的时间内遭受了四百万以不可恢复损失。虽然因为对苏联的空军和仇视带来的意志还没有完全消耗殆尽,可是有战斗力的作战力量却几乎消耗一空。

  当大量苏联新锐力量在射击军脱颖而出的精锐的配合作战之下继续展开进攻作战的时候,整个苏芬前线的芬军再也支撑不住了,损失也从之前防御作战的一一左右扩大到了类似柏林市区作战的三一左右。而且大量动员起来的平民和妇女武装也开始在战争不断被俘。

  一个月左右的高强度作战,当芬兰人在战争的损失达到七十万以,其大部分还是纯损失的情况下,除了少数地方还残存的一些游击队之外。芬兰主要农业区和城市、通向瑞典与挪威的不少战略要道几乎都在春季的“极光”作战被占领。

  几乎在占领芬兰主要地区的同一天,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了长篇通信:《受骗当的成年人也有罪责、政治没有无辜者》明确的指出:政治的较量没有无辜者,如果一个民族的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现顽固而坚决的选择,尽管这可能是因为层势力利用陈旧观念的鼓动,也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苏联不主张德国纳粹那样的民族清洗和民族灭绝或极端复仇主义,也无意吞并整个芬兰俄罗斯民族的殖民地,反而会在战后贸易和驻军让德国人、芬兰人都了解到左翼政权同纳粹的不同,但必要的政治改造乃至社会改造则是必要的。。。

  同时:苏联方面还明确发表了:“告立国人民书”,指出苏联理解个别立国在面临纳粹重围的情况下所做出的一些不当选择。可是当曙光来临的时候,如果还坚持顽固的亲纳粹反苏政策、为纳粹提供资源和交通的便利反而拒绝对反法西斯盟国给与同样的补偿和待遇,那么毫无疑问的会被视为自动放弃自己的立原则。。。

  这样:一九四二年春季的极光作战,苏军以代价巨大、却有效而迅猛的作战彻底瓦解了整个轴心国的北欧战线,兵锋直指瑞典乃至挪威。在德军大规模增兵行动之前控制了整个芬兰主要地区。

  在苏联巨大的压力下,尽管此时的瑞典在意识形态更倾向于轴心国。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社民党人还不是后世的“圣母萌青白左”形象,可是也不得不选择关闭同德国的一切交通乃至贸易,同时国内全面备战,备战的方向也不是苏联,而是德国可能的入侵。。。

  历史的瑞典不仅仅向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富铁矿和一些稀有金属,还是重要的滚珠轴承加工来源地和一定工业资源来源地。对德国虽然谈不生死攸关,可也是失去会严重失去丧失战斗力的地方。

  此时的德国也仅仅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对工业潜力发挥和更高昂的开采冶炼成本乃至装甲钢方面的问题置之不理,忍受这个损失。要么调动更多兵力与苏联在北欧展开寒地消耗战。当然还有一个选择:那是从苏联的手夺取另一个欧洲最重要的富铁矿、同时邻最重要煤矿地带的地区:库尔斯克。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http:////x.html


  (https://www.uuubqg.cc/62_62488/4028673.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